樂陵孔鎮鎮大力發展“土地托管流轉+”新模式
“帶地入股”鼓起農民錢袋子
德州新聞網訊(見習記者王金剛通訊員張梓琪楊煥霞)“瞧今年這苗情、墑情,我看又是個豐收年,每畝地預計能增收500元左右,村集體收入起碼增加6萬元。”近段時間,樂陵市孔鎮鎮呂門樓村廷良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呂廷良每天都要到麥田里轉一轉。由于秋種及時,田間管理到位,雨水墑情氣候等條件適宜,合作社經管的713畝冬小麥長勢良好。
孔鎮鎮共有耕地10萬畝,地處樂陵農田水利基礎條件最好的“噸半糧”創建核心區,歷來是當地糧食增產增收的“主力軍”。2022年,全鎮糧食產量總計1.4億公斤,核心區畝均單產1502.9公斤。
“糧食增產,得益于農田水利條件不斷改善和良種良法的應用,更重要的是我們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土地經營新模式。”呂廷良介紹,雖然這里地好、水好,但因為過去都是一家一戶耕作,耗時耗力、收益有限,長期制約當地農業發展。
2017年起,該鎮開始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抓手,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通過發動農民把自家農用地注入村黨支部領辦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再由合作社以土地為資本,與國有企業進行“股份制”合作。合作社出土地,國企出其他生產要素,對糧食生產進行適度規模經營,收入按比例分紅。
“新模式保證了農民的利益。”呂廷良算了一筆賬,過去村民每年種兩季莊稼,每畝年收入在千元左右,如今在新模式下,采用“產量保底收益+超產分紅收益+惠農政策資金收益”的辦法,先由村黨支部創辦合作社為農戶設置每畝1000元保底資金,保證群眾每年收入不虧本。產生收益后,按照農戶40%、村集體30%、國企20%、合作社人員10%的比例,對實際收入進行二次分紅。此外,國家的小麥補貼仍歸村民,群眾還可通過到合作社和周邊企業務工獲得更多收入。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這給我們指明了發展方向。”孔鎮鎮黨委書記韓曉剛表示。目前,孔鎮鎮已有4.3萬畝耕地采用“土地托管流轉+”新模式,全鎮近七成的農戶樂享增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