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訊(記者王志強通訊員李淑冉)近日,在武城縣志遠糧棉種植合作社,負責人牛文忠通過手機查看耕地土壤濕度等情況,并安排技術人員根據不同地塊冬小麥墑情采取澆水、施肥等措施。
管護效率的提升,得益于北斗技術的加持。2021年12月,武城縣志遠糧棉種植合作社與中化現代農業武城技術服務中心合作,由后者利用北斗衛星對農作物把脈,進而對“癥”下藥,實現節本增效的目標。
2022年,武城縣志遠糧棉種植合作社托管了周邊2.5萬畝耕地。“通過北斗衛星專用于農業遙感預測,可全天候監測農作物生長。”中化現代農業武城技術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史勝利介紹。
“以往采取人工方式,10個人兩個星期才能把2.5萬畝耕地查看一遍,費時費力,現在手機或電腦隨時就能查看,分析判斷農作物長勢。”牛文忠告訴記者,衛星能監測土壤濕度、天氣、是否發生病蟲害、是否缺少營養元素等。
北斗衛星的使用,在提升管護效率的同時,也提高了產量,牛文忠介紹,2022年小麥、玉米兩季合計平均畝產1400公斤,比2021年增加25公斤。
“通過智慧化技術支持,不僅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業精細化管理,更重要的是為糧食豐收提供了支撐,助力‘‘噸半糧’’產能建設。武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風廣介紹,該縣通過政策支持,引導合作社、種植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優化升級農業機械,讓北斗種地、智慧灌溉、水肥一體化等一批新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塑造農業發展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