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訊(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袁明慧實習生劉亞穎)
3月26日,由德城區司法局協助拍攝的全國優秀法律援助案例《15年后的和解》在央視一套《今日說法》欄目播出。
該案素材取自德城區法律援助典型案例,聚焦困難群眾家庭,通過法律援助維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案件當事人張某(男)與前妻趙某(女)離婚時,兩人在離婚協議書上約定,兒子跟張某一家生活,趙某每月支付600元的撫養費。然而,他們的兒子現在已經16歲了,卻沒有收到趙某1分錢的撫養費。
2004年,張某通過相親認識了趙某。張某小時候因為眼睛受了傷,視力不太好,但不影響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當時趙某也表示接受這件事。婚后,張某的視力繼續下降,因此,他們在生活中的爭執越來越多,從2008年開始,趙某去北京打工,張某去北京找她,最終沒能把她接回家。趙某表示這段婚姻讓她看不到希望,面對趙某的決絕,張某也就同意了離婚。
離婚后的一段時間,張某眼睛的病情仍在惡化,經濟上的負擔越來越重。在那段艱難的時期,張某父親因為心臟病突發而離世,張家陷入了絕境。張某的母親為了養家,開始帶著小孫子外出打工,在一次回家的路上,兩個人遭遇車禍,張某的兒子在事故中只受了點擦傷,而張某的母親因為這場意外,右腿做了3次手術,從此再不能從事體力勞動。后來張某為了支撐這個家,學習了推拿,成為一名盲人推拿師,然而要支付母親的醫藥費,還要負擔兒子上學的開銷,張某每個月這幾千塊錢的收入顯然是杯水車薪。
2009年9月,兩人在離婚協議書上簽了字,當時趙某同意每個月給張某600元錢作為孩子的撫養費。然而,從離婚到現在,他們的兒子已經16歲了,張某卻沒有收到趙某1分錢的撫養費。
2011年,張某把趙某告上法庭,要求她支付撫養費。了解了張某的訴求,考慮到該案件同時涉及殘疾人和未成年權益保障,法律援助中心高度重視,立即開通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及時指派辦案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王曉華律師承辦該案。同時,為了促進案件辦理,法律援助中心對該案件進行全程跟蹤,及時了解案件辦理進展,最終在法、檢、司等部門及援助律師的共同努力下,雙方當事人通過調解結案,達成新的撫養協議,極大維護了受援人的合法權益。
2022年10月,法律援助律師向當地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趙某拖欠多年的撫養費近10萬元,法院執行法官凍結了趙某卡上的1萬元現金,并將這筆錢執行為撫養費,幫張某緩解孩子學習和生活上的經濟壓力。律師以孩子的名義向德城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將撫養費提高到每月700元,由孩子母親趙某按月支付。
為了化解當事人之間多年的心理隔閡,在工作人員及援助律師的努力下,孩子張某某見到了惜別15年的母親,孩子的一聲“媽”,讓在場所有人潸然淚下。雙方終于從心里“和解”,張某某也感受到多年未曾享受過的母愛。
援助律師認真履行法律援助義務和職責,維護了殘疾人張某及其兒子的合法權益,使得張某某以后的生活有了保障,更讓他的成長有了希望。該案件的辦結僅僅是德州法律援助工作積極踐行司法為民、司法惠民的一個縮影,全力維護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的合法利益,德州法律援助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