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等頒獎并發表重要講話。總書記強調,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足跡遍布全國多地科研院所、高校、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進入新時代,科技強國建設蹄疾步穩,科技創新迸發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澎湃動力。
顯底氣
破局一個個“卡脖子”難題
“裝備制造業是制造業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強研發、加快發展,努力占領世界制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使我國成為現代裝備制造業大國。”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徐工集團考察時這樣強調。
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徐工集團錨定科技創新,破局“卡脖子”難題。今年3月,徐工集團自主研制的“世界第一吊”在河北衡水成功首吊,第七次刷新由自己創造的千噸級起重機研發紀錄。
一項項高精尖的科研,不斷刷新紀錄;一個個工程研發,彰顯著“中國智慧”。
在山西太鋼,一片鋼比紙還薄,厚度只有0.015毫米,這是世界第一薄“手撕鋼”。
2017年、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到山西太鋼考察調研。總書記殷殷寄語,讓該公司首席工程師廖席和研發團隊深感責任在肩。“我們抽調精兵強將,組建了7個攻關組。”廖席說,在總書記考察3個月后,公司成功軋出0.015毫米的超薄不銹鋼箔材,世界首創。從航空航天、高端電子、新能源領域,到當下流行的折疊屏手機都有它的身影。
2023年7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南京考察南瑞集團時指出,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要加快推動關鍵技術、核心產品迭代升級和新技術智慧賦能,提高國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
電力系統是最復雜的工業系統之一,保障其安全穩定運行是世界級難題。南瑞集團自主研發的各種核心設備,攻克了巨型水電站監控系統等一系列“卡脖子”技術。
見神采
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創造
南至海南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北達哈爾濱工程大學、東臨上海張江科學城、西抵寧夏寧煤煤制油項目現場……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從南到北、從東至西,始終心系科技創新。
一架中國商飛公司C919在新加坡航展上做飛行表演 (新華社 鄧智煒攝)
中國空間站遨游太空、“中國天眼”巡天觀測、北斗導航正式上線、“奮斗者”號深潛萬米海底,國產大飛機C919投入商業運營、國產大型郵輪成功建造……新時代科技創新突破蓬勃發展,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創造。
6月21日,“嫦娥六號月球探測器”官方微博發文,“您有一條新的物流通知,來自月球的神秘包裹正在運輸中,當前運輸進度70%+。”今年是中國探月工程正式立項20周年,從嫦娥一號拍攝全月球影像圖到嫦娥六號成功實現月背“挖寶”。20年來,中國探月工程不斷刷新人類月球探測紀錄。
北京中關村亦莊園,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設立3年多來,無人配送、無人零售、無人巡邏等無人駕駛場景紛紛落地。
上海洋山港四期碼頭,駐足在這個世界單體最大的自動化碼頭,身處幾乎空無一人卻異常忙碌的工作現場,碼頭“中國芯”的科技魅力令人震撼。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排名已從2012年的第34位快速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有力量
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2024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5月,總書記在山東考察并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又一次對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新部署,“要著眼國家戰略需求,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超前布局,全面釋放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效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向“新”而行,以“質”致遠,全國各地結合實際推進新質生產力。
江蘇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重要著力點,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在創新產出上,今年一季度首超50%、達50.2%。
浙江省在產業鏈質量攻關上加力突破,在重點產業鏈培育一批質量強國建設領軍企業,優化高能級質量基礎設施平臺布局。
安徽把創新落到企業上、產業里、發展中,將科技創新“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增量”。
月亮灣科教創新區
湖南國資國企新質生產力發展全面“開花結果”,世界級“燈塔工廠”日夜不停,中聯重科平均每6分鐘可生產一臺挖掘機。
雄安新區,以衛星互聯網、商業航天科技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應用場景示范地和產業生態新高地為愿景目標,加快謀劃空天產業新賽道。
新質生產力引領夢想飛翔,創新的火花,點燃這個時代。新時代新征程,全國各地一步一個腳印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擁抱世界
友好互利合作之路越走越寬
去年11月,在重慶閉幕的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上,中國首次提出《國際科技合作倡議》,倡導并踐行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國際科技合作理念,堅持“科學無國界、惠及全人類”,攜手構建全球科技共同體。
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獲正式立項。江蘇與芬蘭、挪威、奧地利等10個創新型國家和地區建立產業研發合作支持機制。
菌草技術是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在20世紀80年代發明的技術,核心是“以草代木”。該技術從中國福建一路走進亞非拉和南太平洋國家,目前已經推廣至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當地民眾譽為“幸福草”“致富草”。
馬鈴薯種質如何創新?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與俄羅斯沃羅涅日國立農業大學,共同開展種質創新與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實現優勢互補。目前,中俄雙方聯合建立了“絲綢之路中俄技術轉移中心”和“中俄馬鈴薯種質創新與品種選育聯合實驗室”兩個科研合作平臺,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
走出去,引進來,“中國智慧”在世界一路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