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杜尚別7月5日電?特稿|一個塔吉克斯坦家族四代的中國情緣
新華社記者劉愷?江宥林?丁得啟
“從我的父親到我的孫子,我們家族已經有四代人在接力書寫與中國相關的故事。”76歲的塔吉克斯坦對外友好與文化交流協(xié)會(以下稱塔吉克斯坦對外友協(xié))原副主席穆沙拉法·沙里波娃對記者說。
老人至今清晰地記得,10年前,習近平主席對塔吉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前夕,在塔媒體上發(fā)表題為《讓中塔友好像雄鷹展翅》的署名文章,并在文中強調“中塔兩國永做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她看來,自己家族的中國情緣是塔中兩國人民傳統(tǒng)友好的一個縮影。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習近平主席再次來訪,讓我非常激動,仿佛迎接自己的親人回家。”沙里波娃說。
父親種下友誼的種子
在沙里波娃家中,有兩件珍藏了66年的中國禮物,被她視為寄托著中國情緣的“傳家寶”。
“你看,60多年過去了,這幅畫一點沒褪色,還是那么鮮艷亮麗!”沙里波娃拿出一幅精心裝裱過的舊時畫作對記者說。
在用稻稈編成的畫板中央,一位身著古裝的女子右手托著一個黃布包裹,左手上舉,袖子下垂過肩,英姿勃發(fā)。畫的左上角寫有“穆桂英掛帥”五個字。
上世紀50年代,沙里波娃的父親瓦希德·沙里波夫在塔吉克斯坦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門任職,接待來訪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時,獲贈這幅畫和一本中國藝術家美術作品選集。
1960年,沙里波娃小學四年級畢業(yè)時,父親將這本美術作品選集當作禮物送給她,并寫下祝福的話。“在塔吉克斯坦,這相當于小學畢業(yè)升入中學,是一個人生的里程碑。”她說,“這份禮物預示了我此后與中國密不可分的命運。”
歲月如梭,沙里波娃至今記得父親的教誨——“中國是我們的偉大鄰居,我們的未來將和這個偉大的國家緊密相連”。
塔吉克斯坦民族大學孔子學院中方教師王惠娟,因工作與沙里波娃結識多年。她說,沙里波娃將這兩件來自中國的禮物視若珍寶。“《穆桂英掛帥》畫作曾因為年代久遠,畫板上的很多線斷了,沙里波娃女士當時非常著急。”
在中國友人幫助下,畫作得以修復。沙里波娃拿到修復后的畫作,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父親的遺物承載著關于中國的寶貴記憶”。
沙里波娃告訴記者,這兩件中共代表團贈送的禮物,是父親與中國交往交流的見證,也在她的心田種下對華友好的種子。“如果說父親像一座燈塔,指引整個家族接力傳承對華友好事業(yè),那么我就是一條小船,多年來行駛在塔中民間外交的大海中。”
“中國于我意義重大”
2003年,塔吉克斯坦對外友協(xié)創(chuàng)辦《友誼》雜志,沙里波娃擔任主編。“中國始終是這本雜志的重要主題之一。” 她說。
2014年,習近平主席首次對塔吉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友誼》雜志推出中國專刊。“專刊推出后,我們的雜志更受歡迎了!” 沙里波娃說。中塔建交25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一個個重要節(jié)點上,《友誼》雜志多次推出中國主題專刊。
2019年6月,習近平主席對塔吉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亞信峰會前夕,《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塔吉克文版首發(fā)式暨中塔治國理政研討會在杜尚別舉行。沙里波娃在研討會上說,這將幫助塔吉克斯坦人民更好地了解習近平主席的治國理政理念,了解今日中國和中國發(fā)展模式。
她說,多年來,自己始終密切關注著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論述和重大倡議,并持之以恒地通過《友誼》雜志介紹給廣大塔吉克斯坦讀者。“非常期待在習近平主席此次來訪中,再度聆聽關于中國發(fā)展的最新訊息。”
近30年來,沙里波娃多次到訪中國,赴高校訪問、參加合作論壇,“這些活動內容豐富,令人難忘,是我們交流信息、結交朋友、拓展業(yè)務的好平臺”。
每次去孔子學院參加活動,沙里波娃都會向學生們講述中國的發(fā)展、中國人民的友善,鼓勵孩子們學好中文、有機會去中國看一看。
“我同許多中國人成為好朋友,我們會時常聯(lián)絡,問候彼此。”她說,“這是一種心靈和精神上的親近,也是民間外交結出的碩果。對我來說,‘中國’這兩個字意義非常重大!”
“讓深厚情誼代代傳承”
沙里波娃告訴記者,她的兒子阿齊茲在一家物流公司上班,經常與中國企業(yè)合作;她的外孫蘇爾通很喜歡同他的中國朋友暢談兩國文化傳統(tǒng),尤其是兩國因古絲綢之路結下的情緣;她弟弟的孫女尼索在大學讀中文專業(yè),癡迷中國文化,愛唱中文歌曲。
32歲的蘇爾通告訴記者,沙里波娃常常給他們講述她與中國的故事,“關于中國的話題離我很近,我就生活在充滿中國元素的環(huán)境中”。
“這是中國研發(fā)的仿生機器人,可以像我們一樣接受采訪。”沙里波娃指著《友誼》雜志上的插圖,向14歲的孫子阿米德介紹。阿米德是一個科技迷,特別關注人工智能、圖像識別等新技術。
今年9月,沙里波娃打算把阿米德送到塔吉克斯坦民族大學孔子學院學中文。“中國技術的進步令我驚嘆。”阿米德說,他希望將來能去中國高校讀理工專業(yè),家族的中國情緣“更加堅定了我去中國發(fā)展的心愿”。(參與記者:周天翮、曹陽、關建武、彭培根、陳暢、蔣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