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其中,需要貫徹的一個原則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堅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無論改革的領域拓展到哪里,只要毫不動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開放成效的標尺,改革之船定能激流勇進,發展之路就會海闊天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動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不斷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針對藥價高、看病貴問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下大力氣啃“硬骨頭”,取消實行60多年的藥品和耗材加成,建立集采制度,藥價虛高亂象得到有力糾治;打破多年城鄉壁壘,戶籍制度改革讓1.4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為中低收入群體減負,個人所得稅改革惠及2.5億人;致力于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教育改革不斷縮小地區、城鄉間差距;為了藍天碧水的生活新期待,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新時代以來的全面深化改革,緊扣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焦點,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
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回應群眾呼聲,讀懂人民期待,看到人民群眾心中的改革愿景,讓改革行動始終與人民心聲相激蕩。用人民認可不認可、贊成不贊成來導航改革進程,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力量,凝聚起改革的強大合力。
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實踐表明,人民群眾是全面深化改革最堅實、最深厚的力量。從北京“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到浙江“最多跑一次”,再到天津“一顆印章管審批”,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改革舉措源自地方探索,并復制推廣到全國。以改革促脫貧攻堅,建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機制,形成五級書記抓扶貧、全黨動員促攻堅的良好局面,創造了8年間讓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偉大奇跡。改革的每一次突破和進展,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每一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拼搏奮斗和聰明才智。只有緊緊依靠人民,發揮各行業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方能干群一致、上下同心,突破前進路上重重阻礙,不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辟通途。
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凝聚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如今的改革,已經不可能勝敗皆服,更不可能皆大歡喜。面對的更多是利益增進和利益調整并存、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復雜局面,尤其需要算好改革的利益賬,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統籌各方面各層次利益關系,善于算大賬、總賬、長遠賬,讓人民呼聲與改革脈搏共振,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如今的改革,惟其艱難,才更需勇毅,依靠更為深厚的動力源泉,尤其需要堅持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加強對重大改革問題的調研,注重從就業、增收、入學、就醫、住房、辦事、托幼養老以及生命財產安全等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讓改革更深入、更廣泛地扎根在人民群眾之中。
改革,是“一場人民廣泛參與的深刻變革”。人民是改革受益者,也是改革推動者。回首過去,我們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面對未來,破解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化解來自各方的風險挑戰,需要篤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繼續用改革的方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經濟日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