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玉,知名學者、藝術家、藝術評論家。現為中國文聯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新水墨畫院研究部主任,《美術報》、《中國美術報》、新浪網等眾多知名媒體專欄評論家。
1、對于評論而言,點評、品評、批評,應該是第一位的,是評論的首要任務,也是基礎和根本。第二位的,或者說其次才是論述、論理、論證。——《文藝評論不能輕“評”重“論”》
2、現實中,很多評論家,尤其是學院派的一些專家、學者,卻大都在堅持以考據為主的學術傳統。他們過分注重“論”的部分,重理論、重考據、重引證,而輕評價、輕判別、輕分析,總認為“論”比“評”更重要、更嚴肅,也更顯深度和厚度,以至于經常會拿現有的宏大理論譜系來“套”評論對象,可想而知,所寫文章與評論對象往往是“驢唇不對馬嘴”“風馬牛不相及”。或者干脆把評論文章直接寫成了中規中矩、不折不扣的學術性論文,而其中真正屬于“評”的部分,諸如作品究竟好與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如何進一步改進和提高等對此類現實問題的看法,所占篇幅則寥寥無幾,更多的是“縱觀藝術史……”“古人云……”“研究發現……”“資料表明……”等所謂“論”與“述”的段落,似乎以此才能顯示和證明自己的知識水平與專業能力,而始終欠缺一種明確的、開門見山、一針見血式的評價、批評。明明三五百字就能講清楚的事情,非要寫成像老太太的裹腳布那樣又臭又長的文字,表面上看似旁征博引、娓娓道來,頗具學術風范,實際上卻是在“掉書袋”“兜圈子”,玩弄文字游戲,或純粹為了史論而史論、為了考據而考據,久而久之,也便喪失了評論中最可貴的問題意識、批評精神,以及敏銳的洞察和判別能力。試想,倘若一篇文章既沒有鮮明的觀點、態度,又難以起到褒優貶劣、激濁揚清的作用和效果,還破壞了評論文本應有的規范,助長了“輕評重論”的不良風氣,這樣的文章,怎么能夠算作是合格的評論呢?——《文藝評論不能輕“評”重“論”》
3、評論最重要的就在于“評”,只有“評”得準確、精彩,“論”才有價值,才有可能出彩。評得不深入、不到位,則很難具有說服力,也自然失去了評論的真正功能和意義。務必要清楚,“評”是“論”的前提和基礎,它為“論”提供必要的價值判斷。而“論”則是“評”的補充和延展,它是為“評”服務的,為其尋找一定的理論參考或事實依據。所以,一定不能混淆了關系、顛倒了主次,否則對文藝評論工作的開展,以及評論文本的建設,都將十分不利。——《文藝評論不能輕“評”重“論”》
4、相對于“論”而言,“評”的難度則更高,也更需要眼力、膽識,更需要真知灼見,來不得半點含混、玄虛,遠非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簡單、容易。而當下,普遍欠缺的也恰恰是“評”,而非“論”。正因為鮮有優質的、耐讀的品評類、批評類文章,才使得文藝評論一直為外界所詬病。因此,“評”才是當下評論最薄弱的環節,也是亟須關注和重點開發的版塊,它對于明辨是非、分清好壞,以及提升大眾審美、傳遞價值觀念等,都有著直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千萬不能對其輕視,或抱有偏見。尤其在快節奏的當下,大家對冗長的論述類、考據類文章,已逐漸失去閱讀的興趣,甚至有著不同程度的抵觸心理,一方面由于今天的我們,自主支配的時間的確有限,大家希望在有限的時間里能夠盡快掌握更多真正有用的知識和信息。另一方面則因為當下太多所謂的學術性論文,格式化、套路化等問題嚴重,行筆中缺乏應有的立場和態度,文章里真正有質量、有價值的部分實在不多,讀罷要么令人感覺晦澀難懂、一頭霧水,要么則感覺平淡無奇、枯燥無味,如此一來,不如不讀。倒是單刀直入、言簡意賅、提綱挈領式的評論,恰恰是大眾所歡迎的,也更加符合新時代對學術、對文藝評論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文藝評論不能輕“評”重“論”》
5、有價值的、優秀的評論文章,并非寫得越長越好,也并非將學術詞匯、專業用語堆砌得越多越好,最主要的還在于能否抓住問題的實質、關鍵、要害,能否一針見血、一語中的地予以指出、評價、批評,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無需刻意經營文章的篇幅,以及其他無關緊要的東西。——《文藝評論不能輕“評”重“論”》
6、作為真正的評論家,在論述、論理、論證等方面同樣不容忽視、不可偏廢,只有具備足夠的理論、史論等知識,熟練掌握一定的論述、論證等方法,才能為“評”提供更為充分的學理支撐,才不至于“評”得偏頗或走樣。而對于那些胡謅亂扯、閃爍其詞、隔靴搔癢、潑婦罵街式的評論,則理應予以反對和杜絕。——《文藝評論不能輕“評”重“論”》
7、對評論文章做字數上的要求,實在沒道理可言,也不符合評論的實際情況。本來評論工作就是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的事情,但長話未必深刻,短話也未必膚淺,關鍵取決于評論者自身的水平和能力,而非撰寫字數的多少。水平高的人三言兩語就能把問題講清楚,能力差的人即便三五萬字也很難說明白。——《當下文藝評論必須直面的幾個現實問題》
8、很多評論家認為,評論文章的受眾群體本應是小眾的,難以做到膾炙人口、爭相閱讀,因此舉凡閱讀量很大的文章,基本都不值一看,也都有嘩眾取寵的嫌疑,更加不具備所謂的學術性可言。事實果真如此嗎?當然不是,這里要特別糾正的是,膾炙人口并等于淺薄低俗,很多時候倒是因為我們自身的水平有限,不能用平實樸素的語言將問題表達清楚,才使得文章難以被大眾接受,閱讀量才始終上不去,甚至連自己都懶得多看一眼。——《當下文藝評論必須直面的幾個現實問題》
9、撰寫理論文章也好,批評文章也罷,尤其是人文社科類的文章,一定要具有公眾和普世意識,務必要面向大眾,而非只在自己看似專業的小圈子里打轉、自嗨。要讓文藝評論走出象牙塔,走進生活,走向大眾,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加大、加強評論對公眾的引導力和影響力,從而獲取社會對評論的普遍認可與支持,也才有助于從根本上提升大眾整體的分辨力、審美力等,美育的作用與意義才會真正得以落實和凸顯。——《當下文藝評論必須直面的幾個現實問題》
10、毫無疑問,藝術需要評論,也離不開評論。換句話說,有藝術的地方就一定有藝術評論。古今中外,沒有哪一種藝術是脫離了評論或者理論而自始至終單獨存在著,都是同評論一起存在、發展和傳播的。況且評論走到今天,其自身也早已形成相對獨立完整的體系,并發展為一門重要的學科、一門必要的文藝樣式。相應的,以評論為主要工作職責和使命的評論家自然也是文藝家隊伍里所不可或缺的、舉足輕重的一個角色和身份。——《藝術與評論、藝術家與評論家相關問題》
11、評論不等同于解讀。經常會出現這么一個情況,藝術家總希望評論家對其個人和作品,特別是對其創作的過程,以及作品中所使用的一系列技法技巧等給予一個全面的、詳細的論述和解說,或者希望,甚至苛求評論家最好能夠把其當時創作的心態、精神體驗、剎那間的思維感受,以及技法技巧中的細小變化等準確表達出來,呈現在評論文章里,似乎認為只有這樣才會使讀者在閱讀文章時能夠充分地體會和領略到自己的不俗風采與高超技能。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評論家不是藝術家肚子里的蛔蟲,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評論家也不一定恰巧就出現在他的跟前。評論家更不是復印機或者高倍放大鏡,能夠把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像復印或者放大東西一樣原原本本地記錄和超清晰地觀察下來。我想即使是創作者本人,也很難將其準確地表述清楚。何況評論本身又不完全是解讀,當然更不完全是對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以及技法技巧等方面的解讀,只能說解讀是評論的一個角度、一個層面或者一種思維下的一種方式方法。——《藝術與評論、藝術家與評論家相關問題》
12、評論有許多角度和層面,也有許多思維和方式方法。這是由事物的多面性所決定的,也是由事物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所決定的。而藝術作品屬于事物的一種,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從創作過程,或者技法技巧等方面進行解讀和評論,只是評論眾多方式方法中的一種。說到這里,就會有人問到,那么還有哪些呢?當然有很多,比如對于一門藝術或者一件藝術作品可以從文化的角度和層面進行評論,可以從美學的角度和層面進行評論,可以從哲學的角度和層面進行評論,也可以從社會學的角度和層面進行評論,還可以從市場學的角度和層面進行評論,更可以從藝術史的角度和層面進行評論,如此等等,其相對應的評論思維和方式方法自然也就有很多。而且每一個角度和層面,每一種思維和方式方法都是允許的,都是需要的,也都是重要的、有價值的,對于豐滿事物形象、認清事物本身來說均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所以對待評論,包括對待評論家,我們不能將其單單地限制或者認定在某一種評論樣式和評論風格上,因為評論有太多可供選擇的角度和層面,而不同的角度和層面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和認識。——《藝術與評論、藝術家與評論家相關問題》
13、評論家的思維,可以說是理性的,富有邏輯性、嚴謹性和系統性,而藝術家的思維則是感性的,帶有主觀性、跳躍性和片段性。這也是大多數藝術家之所以做不了評論家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書畫方面有心的朋友會發現,書畫家們所謂的理論或者評論文章,基本上都是片段式的,而且他們的理論和評論觀點很多時候都是自己創作時的一些零星感悟,形成不了專業性的理論框架和理論體系,也不具備學術性的評論語言和評論文本,我們最常見的古今論著版本,如《××室隨筆》,《××齋談畫》、《××畫語錄》等。其實真正意義上的藝術評論卻并非如此,它們往往具有著內在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具有著評論的持續性和規律性,同時也具有著對藝術發展的指導性和前瞻性。——《藝術與評論、藝術家與評論家相關問題》
14、評論家在評論藝術作品的時候,一般會站在一個大的文化背景下,對藝術家及其作品進行橫向、縱向的比較分析,同時還會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研究和探討,從而給予一個準確的坐標定位,形成一個立體的、多維的作品形象。——《藝術與評論、藝術家與評論家相關問題》
15、評論家的表述語言是嚴謹的,因此他們所建構的語言體系也是嚴謹的,且屬于較為專業性的學術體系范疇。當然這是由其個人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關注角度、評價標準等所綜合影響和決定的。——《藝術與評論、藝術家與評論家相關問題》
16、藝術評論家不一定首先要是個藝術家,藝術評論家也不一定非要具備專業的藝術創作能力。這完全取決于評論家評論藝術作品的角度和層面,即取決于他所選擇的評論樣式和評論風格。而藝術評論家首先要是個藝術家、藝術評論家一定要具備專業的藝術創作能力等等類似觀點,毫無疑問,是從對藝術作品技法技巧等本體層面的評論上來要求評論家的。這自然是無可厚非的,甚至是成立的。但倘若從其他角度和層面進行評論,并作為其一貫的評論樣式和評論風格,那么則如剛才所說,藝術評論家不一定首先是個藝術家,藝術評論家也不一定非要具備專業的藝術創作能力,他只需要具備他那個專業或領域所應該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即可。當然,對藝術有了解和熟悉,甚至掌握和精通,那自然也是有好處的,但不可做硬性規定和要求。——《藝術與評論、藝術家與評論家相關問題》
17、關于文藝批評,當下實在欠缺,尤其欠缺銳利的、深刻的專業批評。很多批評家總喜歡輕描淡寫式的批評,說話、行文,有意減輕問題的重要性,甚至有意將問題避而不談,只贊揚,零批評。當然,很多時候,被“贊揚者”也不會感覺臉紅,給多高的帽子都敢戴,絲毫不認為難看、承受不起。因此便經常會看到一些惡意炒作、無自知之明的藝術家,以及一些不痛不癢、軟弱無力,抑或捧臭腳、拍馬屁的評論文字及相關論調,真正提神醒腦、“剮爛蘋果”的批評功能倒不復存在。偶爾也能讀到稍微尖銳一些的好文章,但基本逃不過被封殺、被刪帖的噩運。實在不明白,有些藝術家或相關團體為什么會如此害怕批評?明明口口聲聲在倡導、懇求批評,可等到真的批評出現卻又接受不了,拼命地予以抵觸、抗拒,儼然一副葉公好龍、口是心非的作派。——《接受批評是藝術家的必修課》
18、面對批評,用不著害怕、討厭,甚至打壓。相反,越是這樣,越說明自己沒底氣、沒自信、沒胸襟,也很難成大氣候、有大作為。而歷史上,舉凡真正的大家,都能夠勇敢面對和接受批評,也都能夠經得住批評,從批評中汲取營養,變批評為前進的動力,不斷優化自己及其作品,這才是一個藝術家所應該具有的良好狀態。只有那些不成熟、不具有真正實力和水平的人才畏懼批評,甚至詆毀批評。務必須知,接受批評本是藝術家的必修課,也是對藝術家及其藝術成果的必要檢驗,尤其在學科分工越來越細化的今天,批評的地位和重要性更加突出、明顯,的確已成為“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且從某種程度上講,被批評才說明有價值。對于那些自始自終都沒有經歷過被批評的藝術家及其作品,在信息通暢、媒介發達的當下,只存在一種可能,即自始自終也沒有受到專業評論家們的關注。換句話說,其人其藝實在平庸,在學術層面實在沒有可被批評的價值和意義。這對于藝術家來講,無疑是件可悲的事情。——《接受批評是藝術家的必修課》
19、對于批評家來說,不怕批評過了頭,就怕批評不到位。糾正文藝上的錯誤,雖然有時候可能稍微過了度,或者即便批評得稍微嚴重了一些,但只要不是惡意的批評,目的是好的,是真正在學術允許的范疇內展開的,就應該予以理解,畢竟文藝批評不像科學實驗,即便再專業、高明的批評家也很難拿捏到分毫不差。何況批評本應該透徹、深刻,尤其在泛娛樂化現象充斥的今天,隔靴搔癢的確不行,蜻蜓點水、不著要領,抓不住問題的關鍵,不如不批評,也起不到切中要害、對癥下藥的作用,以及防微杜漸、防患未然的效果。——《接受批評是藝術家的必修課》
20、文藝批評一定不能“上綱上線”,切勿以政治意識形態來左右和影響文藝批評工作,務必保持其在文化上、學術上的獨立性與純粹性。有關部門也要盡可能在相應政策、制度上給予根本性的支持和保障,而不是僅限于口頭上的呼吁、倡導。否則,文藝批評終將無法順利、深入地開展下去。——《接受批評是藝術家的必修課》
21、我一向討厭長篇累牘、咬文嚼字、文縐縐式的批評。批評就是批評,應該打蛇打七寸,簡明準確、一針見血,很多批評家往往打著所謂學術批評的旗號,對一些非學術語言的批評文章不屑一顧,甚至加以指責、詆毀,而實際上他們自己也很難在學術層面批評個所以然來,有些是隔靴搔癢,有些是霧里看花,有些是晦澀難懂,有些根本就不知所云,所以這些批評都可算作偽學術批評,不過是想利用所謂專業術語來忽悠和迷惑外人,來掩飾和包裝自己貧乏的思想與對批評對象不確定的認識。——《杜絕一切偽學術批評》
22、文章最終是要給人看的,尤其是文藝批評文章,如果寫出來讓被批評的人難以理解、難以看懂,即便滿紙的學術語言和專業詞匯,意義也不大。當過于強調用所謂學術語言、專業詞匯等來進行文藝批評的時候,往往只關注到了語言本身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使用語言的最終目的是來表達自我清晰準確的思想和觀點。更何況難懂也并非是學術文章有意追求的效果和所要達到的目的。相反,文章寫得很有專業水準,而又能盡量少地使用專業術語,甚至能夠用非學術語言表達得與用學術語言一樣清楚明了,讓非專業的人也能看懂,這樣的文章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文章,這樣的批評才是真正出色的批評。——《杜絕一切偽學術批評》
23、真正的文藝批評,不需要刻意追求或強調所謂的學術,只要批評得有理有據,指出問題恰如其分,不是惡意的、攻擊謾罵式的,能夠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場上自圓其說,這就算是批評,也的確屬于批評的范疇。我們一定要摒棄那種狹隘的、門戶之見的、小圈子式的批評觀,要以一種開放的、包容的、自由的胸襟與心態來對待和接受批評的多種多樣形式。這也是我一直所倡導的“大批評”理念。切勿把批評神圣化,認為只是極少數人可以參與,或者是少數人的專利,少數人握有話語權。當然也不能把批評泛濫化、低俗化和膚淺化,任何流于表面,以及花拳繡腿、官樣文章的偽批評都應該盡量減少,甚至杜絕。因為批評的本質是大夫看病拿藥,而批評的本事和最終目的是藥到病除、救死扶傷。只有這樣,批評的環境才會真正趨于生態化、健康化,批評的整體水平才會真正得以改觀和提高。——《杜絕一切偽學術批評》
24、聽不進批評,不尊重批評和批評家的人病得才最重,才最狂妄,也最無知。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大家應該都不陌生。直言不諱的扁鵲與諱疾忌醫的蔡桓公,誰最狂妄和無知,想必大家也是清楚的。難怪北宋大理學家周敦頤會發出“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諱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的感慨。在這里,扁鵲就好比是批評家,蔡桓公就好比是“得了病”但又拒絕醫治的藝術家,而其結果只會是“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桓侯遂死”。——《聽不進批評才最狂妄》
25、當下并非真的缺少批評,真正缺的是接受批評的真實和真誠,是對待批評的那份胸懷和度量。大到國家、社會,小到單位、個人,倘若不能真正勇敢、包容、坦然地去面對和接納批評,而是一方面在假惺惺地鼓勵和呼喚所謂的批評,一方面卻又在竭盡所能地刪除和詆毀有關批評的文章與言論。把批評看作抹黑,把意見和建議看作反對,這樣的做法與行為只會讓批評的環境和風氣越來越糟糕,除了堵塞言路、扼殺真正的、有價值的批評之外,也在極大助長著虛假、欺騙、偽裝的產生,以及自我,甚至整個國家與社會的膨脹。而待幡然悔悟,或將為時已晚!——《聽不進批評才最狂妄》
26、文藝批評必須講究時效性,要及時有效,擲地有聲。就像新聞的時效性一樣。時效性本身就是新聞,以及文藝批評的基本特性,沒有時效性的批評如同沒有時效性的新聞,都屬于過時黃花。因此也就稱不上是合格的批評,至少算不上是好的、有價值的批評。——《批評不能總打馬后炮》
27、我們要分清批評與理論的關系。毋庸置疑,批評很多時候的確需要理論作支撐,因為要批評得有理有據,不能像潑婦罵街。但也必須清楚,批評畢竟不是理論梳理和研究。甚至可以這么說,批評更偏重的是主觀性和時效性。選擇自己的批評角度和立場,并能夠言之鑿鑿,這就是批評。這也是我一直在倡導的文藝批評的“大批評”概念,即真正的文藝批評,不需要過分或者刻意追求和強調所謂的學術,只要批評得有理有據有節,指出問題恰如其分,不是惡意的、攻擊謾罵式的,能夠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場上自圓其說,這就算是批評,也的確屬于批評的范疇。但理論不可以,理論則更加強調的是客觀性和總結性,帶有系統性、規律性的認識。所以這也是為什么有些批評家不是真正理論家,有些理論家也不是真正批評家的原因。——《批評不能總打馬后炮》
28、批評與理論的最大區別,我認為還并非主觀和客觀的問題,而是體現在本文所講的時效性上。因為理論可以在塵埃落定、木已成舟后再做深入研究和總結性梳理,但批評則必須要具有快速反應和出擊的能力,必須要做急先鋒和及時雨。我們說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急救時間刻不容緩,總不能等到病人已經去世,才開始不慌不忙地展開施救,那時才真的是違背了天職,也為時已晚。批評家也是,絕不能等到很多問題、現象、風氣等積重難返的時候再堂而皇之地加以指出、批評,那也只是在打馬后炮,很多情況已于事無補。所以,文藝批評的作用和角色要像是醫院的急診室、急救室,當新的文藝作品出現在我們視野時,專業的文藝批評必須要及時跟進,第一時間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是對一個專業批評家最基本的職業素質要求。為什么我們總會強調說批評要針砭時弊?什么叫時弊?說的就是當時、當下所出現的弊病和問題,要求的其實也正是批評的時效性。——《批評不能總打馬后炮》
29、藝術評論,尤其對那些實踐性很強、技術要求頗高的藝術,如書法、繪畫等,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現象評論、文化評論,它們更需要專業的知識儲備,甚至是切實的創作實踐體驗才能進行深入評論,否則很難入情入理,很難對藝術創作、藝術作品本身有一個準確、貼切的評判,也總會給人霧里看花、隔靴搔癢的感覺。——《書畫評論需以實踐為基礎》
30、對于藝術創作本體的思考和評判,即便文化程度再高、學問再深的人,倘若沒有任何藝術實踐經歷和對藝術創作切實的認知、體會、領悟等能力,很多時候便無法真正明白諸如以上那些其實很簡單的專業問題,無法真正理解本體創作中的種種感受,以及技法技巧等方面的細膩、微妙之處,也總會弄錯或混淆創作上的一些基本概念,而這時任憑旁人怎樣去加以解釋、糾正,最終也很可能于事無補。所以對于藝術評論,尤其是書畫評論來說,需要實踐做基礎,不能僅憑自己粗略的判斷就稀里糊涂、似是而非地發表評論,否則極有可能出現誤讀、誤判等情況,進而誤人誤己。——《書畫評論需以實踐為基礎》
31、在這個“人人都是藝術家”“藝術邊界不斷被打破”,甚至“隨便什么東西都可以看作是藝術品”的時代,無論是藝術評判還是藝術創作,都應該在特定語境、場域里進行,作品放置與展示的空間、環境,創作者的身份,以及創作的意圖、狀態,甚至欣賞者的審美立場、專業水準等,都是需要加以考慮的因素,否則很可能評判得有失偏頗,甚至風馬牛不相及。——《藝術評判需置身特定語境》
32、很多評論家總愛用一種慣有的、想當然的經驗和思維來試圖評判新的門類與樣式的創作,用一種老舊的、一成不變的標準來衡量和論述,而沒有考慮到面對不同門類和樣式的創作需要有不同的評判思維與尺度標準,也需要在特定語境下展開。像從事傳統藝術評論的人,時常會對當代藝術品頭論足,但很多人的思維完全是固化的,觀點也是陳舊的。同樣,從事當代藝術評論的人,在評判傳統作品時,也要盡可能地置身到傳統的語境中去,更多地運用傳統藝術的品評方式來闡述,這樣才會得出較為貼切的判斷。——《藝術評判需置身特定語境》
33、無論對藝術創作,還是藝術評判,“當隨時代”的理念都是需要的。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講,在特定語境下進行藝術評判,也是確立其藝術合法性,以及藝術作品存在價值與意義的根本前提和必要條件,否則將無法進行恰當、有效的評判。——《藝術評判需置身特定語境》
34、按理講,評論家們聚會不應該過多出現這樣俗氣、無趣的場景。盡管評論家也是人,也需要人際交往,但應該分清場合、注意方式、把握分寸,畢竟評論家不同于一般的人,不同于一般的文藝家,職業和身份已經決定了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能做的事情應該怎么做等等,這些都是有講究的。假若連最基本的自覺意識都沒有,連最起碼的自律精神都不具備,還有什么資格去評論別人,又怎能獲得外界對你的認可和尊重呢?——《勿做評論界的混子》
35、一些張口閉口就自詡為評論家、批評家的人,實際上卻是個完完全全的“江湖形象”,徹徹底底的評論界的混子和油子。說起話來油腔滑調、閃爍其詞、唯唯諾諾,做起事來優柔寡斷、拖泥帶水、婆婆媽媽,沒有點評論家的樣子,更不見真正的評論意識與批評精神。一個原本應該有膽氣、有性格、有主見、有態度的評論家,非要追求所謂的妥當,總發表一些無關痛癢的泛論,抑或四平八穩的空論,把自己弄得像初進賈府的林黛玉,不敢多說一句話,不敢多走一步路,惟恐出現半點差池。更有甚者,則是滿嘴的吹捧、滿紙的贊歌,不惜違背文藝良心,降低人品尊嚴與文品格調,顛倒黑白,混淆視聽,儼然一副吹鼓手的作派、軟骨頭的形象,卻依然大言不慚,稱自己為評論的行家里手。當今評論界的確有很多這樣的人,毫不客氣地講,這類人不僅損害了評論家的整體形象,還拉低了評論所應有的姿態和風度。——《勿做評論界的混子》
36、評論是有姿態和風度的,是評論家基于良知、責任和學理,對評論對象做出準確的判斷與評價,這其中既有肯定的一面,也有批評的一面,甚至是嚴厲的批評。但毫無疑問,庸俗媚骨之人肯定做不了批評,圓滑世故之人肯定做不了批評,膽小怯懦之人也肯定做不了批評。而真正有水準、有價值、有分量的批評,一定屬于高尚、正直、果敢且深刻之人。——《勿做評論界的混子》
37、對于評論,尤其是批評,不排除綿里藏針的方式,但問題是究竟有沒有“針”,以及“針”的強度、硬度到底有多大,能起到怎樣的作用和效果,特別在當今魚龍混雜、普遍浮躁的心態下,又有多少人能在意到你的“針”。而作為評論家,倘使聲音引不起別人的注意,觀點得不到有效傳播,產生不了一定的輻射和影響,那么評論又有什么意義,在學界和業界的話語權又如何體現?——《勿做評論界的混子》
38、我們講理論要聯系實際,但很多評論家要么只投身理論研究,從未進行過相關文藝實踐,僅跟著自己的認知走,想當然地理解,想當然地評論,特別是一些文字功底還不錯,但沒有任何文藝創作經歷的評論家,倚仗自己差強人意的文筆,什么門類都敢評,什么門類都能評,卻總評不到點子上去,或云里霧里,讓人不知所云;或隔靴搔癢,難以切中要害。須知,好文筆對評論來講固然重要,但卻不是萬能的,在自己不熟悉的學科、領域,千萬別亂評,雖然各文藝門類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通性,但畢竟隔行如隔山,要做出深入、到位、精彩的評論,并非易事,稍不注意,就會暴露出自己的膚淺,甚至無知。還有一類評論家,講起大道理口若懸河、頭頭是道,一旦面對實際問題便束手無策。滿足于自己的一知半解,喜歡生搬硬套,或者在一些名詞、概念上兜圈子,做表面文章,卻拿不出能夠證明自己觀點的實際案例,解決不了現實創作中存在的真正問題,這樣的評論也便無異于紙上談兵。——《勿做評論界的混子》
39、作為評論家,應注重評論觀點的對外傳播,要充分利用媒介來有效傳遞自己的聲音。曾見過很多標榜自己為“著名”評論家的人,不過是一種自命不凡的認為,實際上出了他所在的那個小圈子,外面的人根本不知道他,也很少看到過他的文章,這怎么能叫“著名”呢?總以為寫幾篇不痛不癢的套路化的、偽學術性的評論發表在報刊上,或加入到某個與評論相關的社團組織,就算萬事大吉,便以此為由頭,以評論家身份自居,開始從事所謂的“圈子評論”“紅包評論”“坐臺評論”等,不思進取,只思進錢,儼然把評論當成了“發財致富”的方式和手段,而徹底忘記了一個評論家的真正職責與擔當。試問,這樣的評論家不是混子、油子,又是什么呢?——《勿做評論界的混子》
40、有些年輕的評論家,雖然有學歷,有眼光,有膽識,但也容易走評論格式化、程式化的路子,抑或容易偏激,發表一些不負責任、故作驚人的言語,以達到出名或吸引眼球的目的,且稍微取得點成績就開始輕浮自傲。其實評論最忌諱的就是復制、套路,就是浮夸、不扎實、耐不住性子。一定要清楚,做學問、搞研究,需要的是敬業,是定力,是腳踏實地,來不得半點躁動、輕狂。而有些年長的評論家,則喜歡倚老賣老、固步自封,總愛拿陳舊的、落伍了的認知,抑或多年前發表過的觀點說事,卻恰恰忽略了評論應該“與時俱進”,尤其在知識系統的代謝更新,以及評論的持續性和時效性上,都應及時跟進。因為如今的時代發展太快,文藝的新問題、新現象、新形式、新挑戰等層見疊出,這就不得不要求評論家們也務必要具有新信息、新視野、新思維和新理念,否則便會跟不上節奏,導致評論工作的滯后問題。而沒有持續性的評論,只會如曇花一現,沒有時效性的評論,又猶如明日黃花,都算不上合格的評論,也都不是一個真正評論家所理應具有的狀態和樣子。——《勿做評論界的混子》
41、我們在進行評論的時候,一定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要以基本事實為依據,而不是道聽途說,或憑空臆想、主觀臆斷,從而以訛傳訛,甚至無意中充當了炒作團與興風作浪者的幫兇。在事實還沒有真正清楚之前,不妨先讓子彈飛一會兒,不要太著急發表看法,特別對于一些事件的評論,更要嚴肅、謹慎。但有些人,包括一些知名的評論家、藝術家,以及部分較有影響力的媒體(人),卻常常太過情緒化,有神經過敏的毛病。這其中不排除故意為之,或為宣傳炒作,或唯恐天下不亂。而事實也的確證明,有些說法和評論在真相面前,根本經不起檢驗、驗證。換句話講,有些人在根本沒弄清,甚至不顧及事實的情況下,就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維邏輯對事件展開相關分析和判斷,結果只會是進一步扭曲事實、誤導大眾、加深矛盾,很是可惡!——《評論工作應實事求是》
42、在很多事實真相面前,一些評論其實很難站住腳,原因就在于評論者沒有從事實出發,沒有站在真相這邊,而僅憑道聽途說或主觀臆斷就進行想當然的評論,或有意借題發揮、制造輿論、虛張聲勢,完全沒有一個評論家、藝術家所本該應有的操守、理性和節制。這時候的評論已不再起到澄清事實、激濁揚清的功能,恰恰相反,竟起了推波助瀾、添油加醋的壞作用。務必須知,一個有良知、有責任感的評論家、評論工作者,當然也包括藝術家、媒體人,一定要有專業素養與職業精神,看問題也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和立場,絕不能信口開河、胡言亂語,妄下判斷,這樣的行為只會令真相越來越遠,也只會讓人不齒。——《評論工作應實事求是》
43、正的藝術家都懂得不能肆意詆毀評論。一方面,那樣做對藝術家來講并無任何好處;另一方面,只會暴露出自己的膚淺以及修養的欠缺和素質的低下。古今中外,舉凡真正偉大的藝術家,都十分尊重評論家。因為他們清楚,評論對于藝術創作,以及提高其學界影響、奠定其學術地位的重要性。只有那些無知者才會詆毀、抹黑評論,這類人將注定成不了大氣候。——《詆毀評論是無知的表現》
44、文章出來有爭論是好事,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立場、角度、觀點,甚至意見,實屬正常,何況眾說紛紜,各抒己見,也是“百家爭鳴”的一種體現。尤其文藝問題,本身就非常復雜多樣,爭一爭、辯一辯、鳴一鳴,也是完全必要。而作為評論家,不僅需要有敢于批評的勇氣,更需要、也更應該有接受批評的胸襟和度量。——《敢批判就要敢肯定》
45、在進行爭論、爭鳴的時候,應以尊重對方為前提,在力求完整、準確地理解對方所表達的原意的基礎上展開,而不是一開始就帶有個人情緒和偏見,或望文生義,或斷章取義,這都不是真正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狀態和樣子。更不能以自己的認為和判斷作為唯一標準來完全否定別人的觀點和看法。——《敢批判就要敢肯定》
46、無論是創作者,還是評論者,敢批判就要敢肯定,敢諷刺就要敢贊揚,這才是真正大寫的、健康的人,也才是真正大寫的、有責任、有擔當的藝術家、評論家!——《敢批判就要敢肯定》
47、我們在進行學術評判時,一定不能再將錯就錯,而是要關注論文本身,注重其實際價值、作用和影響,而不僅僅是考核在哪些核心期刊上發表過,并以此作為職稱評定的唯一標準和依據。須知,數量不等于質量,哪怕是核心期刊,也不能完全等同于學術評判。尤其在論文造假已成灰色產業鏈的今天,專業化定制、批量化生產的現象極其嚴重。——《學術評判要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