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劉曉鵬)“過去當農民,一年到頭都在田里忙活,把人累得不行。現在變成了居民,我天天在這鍛煉身體,不僅領社保,還有養老金。”談及村轉社區后的變化,今年60歲的小莊居民王保珂說,“政策這么好,我可得把身體鍛煉好,爭取多享受幾十年。 ”
小莊只是我區村轉社區工作的一個縮影。 2017年,我區全力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力爭兩年完成三年棚戶區改造任務,騰空土地用于林場和濕地建設,真正意義的農村將在我區基本消失。區組織人事部專題調研村改社區黨的建設問題,在村改社區實施強引領、強保障、轉觀念、轉模式的“雙強雙轉”工程,有效助推基層黨組織工作從村向社區的職能轉變。
強引領,突出黨組織政治引領作用。以共駐共建為抓手,實施“黨組織+”,黨組織加學校、加企業、加物業公司,以黨組織引領社會各類組織共同服務;實施“黨建+”,以黨建工作為統領,加民政、加社保、加綜治、加網格化管理,把黨建工作貫穿服務群眾工作始終;實施“黨員+”,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社區黨員參加服務隊、志愿者、秧歌隊、文藝隊,黨員帶頭組織群眾豐富業余生活。
強保障,解決黨組織有人服務有錢服務問題。為每個社區公開招聘社區專職工作者2名,以“兩委”換屆選舉為契機,調整55歲以上所有社區書記,社區工作力量不斷壯大,有效解決有人服務的問題。在落實每社區20萬元為民服務專項經費的基礎上,運河街道制定“8+X”考核辦法,根據考核情況確定經費標準。制定為民服務經費管理辦法,規范使用流程,確保為民服務專項經費依法依規運行,解決有錢服務問題。
轉觀念,促進黨組織書記緊跟時代。不斷加強村轉社區“兩委”干部培訓力度,舉辦社區、村兩委干部培訓班;開展“運河文化大講堂”吸收社區、村“兩委”成員參加;全區的重要會議、重要培訓,全部吸收社區、村黨組織書記參加,促進基層黨組織書記快速轉變觀念,跟上全區社會事業發展步伐。
轉模式,推進黨組織服務功能轉變。以實現村轉社區后從“管理”向“服務”的快速轉變為目標。在社區、村服務場所300平以上的基礎上,又高標準建設1200平米的區級黨員群眾服務中心,除了老年活動中心、文化站等功能外,將網格化管理、綜治中心、智慧社區、燈塔在線管理等若干平臺高度整合,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使新型社區居民享有城市化、社會服務集約化所帶來的好處。“要實現‘村轉社區’的規范、有效治理,‘村轉社區’黨組織要牢固樹立‘群眾主體地位’和‘群眾利益至上’的工作理念,在發揮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領作用的同時,加強對各類組織和利益群體進行有效整合協調,努力形成架構清晰、職責明確、功能互補的‘村轉社區’治理新格局。 ”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張光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