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針灸理療科迎來了許多“寶媽”前來咨詢“割積”療法,“孩子總是半夜哭鬧,還特別容易拉肚子,懷疑是‘疳積’導致的,所以特意來咨詢一下。 ”市民張女士說。
“每年農歷八月初一至十五(今年陽歷9月10-24日),都有大量患兒前來接受‘割積’治療。 ”據針灸理療科主任賀玉英介紹,"割積"是一種傳統中醫外科療法,具有60多年的歷史,用于治療小兒疳積癥是德州聯合醫院的特色療法之一。具體做法是在患兒掌內側食指、中指根部割一小口,在皮下取出一定數量的脂肪小體,以調整人體經絡氣血運行,改善臟腑機能活動,特別是能增強脾胃及小腸的運化吸收功能。
據了解,“割積”療法對小兒疳積療效顯著。而小兒疳積是1至5歲期間多發的一種病癥,多為脾胃受損所致,主要表現為面黃肌瘦、頭發稀疏、體弱多病、發育遲緩、煩躁愛哭,食欲不振、挑食厭食、腹脹或時有疼痛,小便短、夜尿多或遺尿,大便酸臭、溏薄或便秘,有時兼發低熱,指紋紫滯。“小兒疳積多發與家長不正確的喂養方式有關,很多家長怕孩子餓著,習慣于讓他們多吃,孩子又缺乏判斷力,于是常常導致飲食過量,長此以往便會造成脾胃及腸道受損,形成疳積。 ”賀主任說。
據悉,德州聯合醫院自1952年建院之初便開展該療法,60余年來積累了豐富經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品牌。“‘割積’看似簡單,其實對醫生的技術要求很高。 ”賀主任說,“首先必須選準部位,其次,操作時宜輕割快切,切口宜小、深淺適度,以便摘取脂肪,同時不能損及血脈。 ”
賀主任提醒:根據中醫原理,“割積”療法在農歷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五之間進行,同時配合純中藥肥兒糖漿,療效確切。但并不表示只有這期間才能接受治療,如孩子在半歲到十歲期間出現消化不良、發育不好等癥狀,家長可隨時帶孩子接受"割積"治療,連續三年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