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7日是國際聾人節。如何盡早地發現新生兒聽力缺陷,并進行干預治療,我們采訪了德州市聽力篩查中心、德州市婦幼保健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高曼。
先天性耳聾是常見的出生缺陷
??? 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1600萬新生兒出生,先天性耳聾的發病率為1‰—3‰,因此每年新增聽力損失新生兒至少2萬名。
??? 聽力篩查是預防新生兒聽力出生缺陷的主要措施。聽力篩查分為初篩、復篩和確診三個過程。初篩在出生后24小時至出院前,復篩在出生后30-42天,對于復篩異常的孩子3個月內必須確診,做到早期干預。但絕大部分家長只重視初篩,忽視復篩,而有一部分新生兒正是在復篩時發現異常的。近日市篩查中心接診了一名來自寧津縣的1歲8個月的孩子,這個孩子初次篩查未通過,但沒有按時進行復篩,直到不會說話才來就診,診斷為雙耳重度聽力障礙,此時干預,孩子言語發育已延遲,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后果。
??? 除了傳統的聽力篩查,耳聾基因篩查也是發現新生兒耳聾的途徑。“如果醫生通過基因篩查判斷寶寶有藥物致聾基因,那生下來的寶寶只要禁止應用耳毒性藥物,就可以避免耳聾。 ”高曼說。
聽力缺陷越早干預效果越好
??? 3歲以內是語言發育的關鍵時期,聽力正常的嬰兒一般在4至9個月,最遲不超過11個月便會咿呀學語。“有聽力障礙的孩子,早發現,早干預,治療效果較好。”高曼告訴記者,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查可以及時發現新生兒的聽力缺陷,對其恢復治療有重要作用。“孩子出生后,在聽力篩查中被查出有問題的,應及時進行醫學干預。孩子出生3個月左右就可以佩戴助聽器,有了足夠的聽覺儲備,才能夠盡早開口說話。 ”高曼說。
??? 但是,很多家長意識不到新生兒聽力篩查的重要性,尤其是復篩,總認為自己在家能觀察到孩子的反應就認為聽力正常。據研究,家長很難發現1歲以內孩子的聽力損失情況。尤其是出生時聽力正常,后期孩子在不斷的上呼吸道感染過程中引發的分泌性中耳炎,家長不做定期復查是不知道的。還有遲發性聽力損失、單耳聽力損失等情況,也是在后期定期復查的時候發現的。所以除了聽力障礙的孩子需要定期檢查,聽力正常的孩子,家長也應該定期帶孩子進行聽力檢查,最好半年一次,以及時監視孩子的聽力情況,直至3周歲。
??? 高曼說,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聽力問題,平時要仔細觀察,一旦發現孩子對聲音不敏感,吐字不清,看電視音量調大,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不要盲目等待,以免耽誤孩子最佳治療時間及發聲時間。高曼呼吁,社會應加大新生兒聽力篩查方面的關注,讓更多聽力障礙的孩子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 □本報記者 劉平 本報通訊員 李紅 季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