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90后大學生。2008年我考上大學,離家前,老爸語重心長地對我說:“要多交朋友,尤其要和同宿舍的同學好好相處,你們會成為一輩子的朋友。”
????老爸1980年考上大學,總對我說大學友情的難忘,他現在關系最好的朋友中很多都是大學時的同窗。他向我描述80年代的同學情總是一臉陶醉,既有每天幫室友打水、早起去圖書館這些小事,也有為出事故的同學緊急獻血、每到月底就用飯票互相支援的“壯舉”。
????這樣的大學歲月無疑讓我很是向往。上了大學,我也學著老爸,每天去打水時也幫室友捎帶上一壺,打水的地方離宿舍挺遠,要翻過兩個小山坡,我們的宿舍又在5樓,所以這個活計真不太討人喜歡。可是當我這樣做到第二個月時,宿舍里一位同學突然一臉不屑地說:“你怎么就這么喜歡幫人打水呢!”此前她每次忘帶鑰匙敲門,宿舍里大家都各忙各的沒人應答,總是處于離門最遠位置的我去開門,她卻從來沒說過一句“謝謝”,有一次我忘帶鑰匙,是她開的門,我很隨意地說了聲“謝謝”,換來的卻是一句冷冷的“有什么好謝的!”從此,我總是隨身帶著鑰匙。
????一學期下來,宿舍里的交流越來越少,“集體出行”這種事情再也沒有發生,大家漸漸習慣了各自守著電腦的生活,除了鍵盤聲,宿舍里靜悄悄,交談更是很少有的事情了。只是我一直納悶:這真的是一個靠星座了解彼此的年代了嗎?
????尤其是升入大三之后,同學見面除了問“你準備考研還是工作”,似乎找不出其他的話題,更奇怪的是大家的答案都支支吾吾,讓人覺得戴著層防護罩。老爸當年成立詩社、探討文學的場景只能留在我的想象中了,而我曾經以為我會成為一個文藝女青年——可惜這個詞現在已經變成罵人的話了。
????我多想體驗80年代的大學生活,除了物質,什么都不缺。
□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