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27個教師節到來之際,我想起了我的父親。
??? 父親任秀祿,中國共產黨員,1936年出生,小學高級教師,山東省少數民族教育研究會會員。生前被譽為山東省少兒先進工作者、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
艱難困苦不變色?? 想方設法創新業
??? 1957年,父親畢業于山東臨邑師范學校,先后在陵縣夏莊小學、陽信縣城關大宅小學和陽信一中任教。1961年,父親來到陽信縣流坡塢南街回民小學任教。當時,村里條件非常艱苦:低矮的房屋,倒塌的院墻,還有逃荒的難民……那時的南街村沒有學校,村民也不重視教育,家家戶戶忙著經營自己的小生意,孩子不大的時候就輟學在家,全村竟沒有一個初中畢業生。
??? 在艱難困苦面前,父親沒有懼怕,更沒有退縮。沒有宿舍,他就露宿在村飼養處附近的破車上,一住就是三十多個夜晚。動員群眾將飼養棚改為校舍,并挨家挨戶說服村民送子女上學。終于,16名孩子成了他的第一批學生。看著孩子們那一雙雙懵懂又好奇的眼睛,他的眼角掛著激動而又欣慰的淚珠。有了校舍這一方營養的土地,有了學生這顆顆希望的種子,他開始默默耕耘,想方設法,開創學校的新事業,開拓教育的新天地。
上下求索搞教研? 勞有所得有起色
??? 父親一心撲在回民教育事業上,苦苦探索著適合少數民族教育的方法和規律。他根據各年級教學大綱的要求,針對不同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制定了不同的教案,采用不同的傳授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為了提高低年級的識字能力,他把一些難認的字,根據其偏旁部首編成口訣,讓學生認讀。例如“碧”字:王大娘、白大娘,倆人同坐在一塊石頭上。再例“霖”字:兩根木頭地上站,頭上頂著大雨傘……這種方法,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記憶,又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南街回民小學的教學成績逐漸提升,得到社會和家長的一致認可。
??? 父親像春蠶,吃的是片片綠葉,給人們獻出的卻是晶亮閃光的絲;睡的是土炕,葦箔,給教育送來的卻是美麗、智慧的種子。
移風易俗得信任 和諧相處一家人
??? 在少數民族村工作,最難的就是取得當地群眾的信任。文革時,南街回民小學的教室搬進了清真寺,按回族規定任何人不準在寺內吸煙。盡管父親的煙癮很大,但他從不在寺內吸一口,不僅如此,他還戒掉了酒,自覺尊重回民風俗習慣,并要求全家遵守。在南街村近四十年生活中,我家的鍋碗瓢盆從未沾過豬油和豬肉,甚至我們對父母的稱呼也同回民群眾一致起來。由此,深得南街回族群眾的信任。每逢修建清真寺或是舉辦開齋節時,父親總是毫不猶豫地將僅有的那點積蓄拿出來。當地村民親切地稱父親為“多斯蒂”(朋友)。
成績卓著身滿譽?? 情系南街深扎根
??? 1983年,父親被評為省少兒先進工作者、省優秀輔導員;1986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1988年,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先進個人和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1989年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范和全國勞動模范,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央電視臺、山東電視臺、《中國教育報》、《大眾日報》等多家新聞媒體對他的事跡進行過宣傳報道。國家民委馬寅同志也曾為他親筆題詞:你為少數民族的教育事業貢獻了青春,人民不會忘記你……
??? 雖然榮譽滿身,但父親仍堅守崗位,在這個偏僻的農村少數民族學校一干就是37年,直到63歲才劃上教書生涯的句號。37年間,父親謝絕了幾次調動和提拔的機會,甚至連文革時期刮起的一股“返鄉風”也沒有影響到他。父親的辛勤付出終獲回報,上世紀80年代,南街回民小學升學率、鞏固率、普及率都名列所在地上游,南街回民學校發展成綠草鋪地、鮮花盛開的花園式學校,擁有8個班、320余名學生。退休后,他又主動提出申請,免費教學授課三年。
溘然長逝無牽掛? 梨鄉各界齊哀悼
??? 2011年5月25日凌晨6 時20分,父親因病醫治無效,合上慈祥的雙眼,永遠的離開了我們。在得知父親病逝的消息后,同他一起工作過的同事們來了,他教過的學生來了,陽信各級領導、社會知名人士來了,前來吊唁并送來了花圈;南街回民村村委會、阿訇、寺管會、鄉老、以及南街回民村的少數民族群眾代表共3000余人都趕到殯儀館,鞠躬默哀。
??? 父親雖然走了,但歌頌父親的歌謠仍在當地孩子中進行著傳唱,他為少數民族教育事業奉獻的事跡在當地廣為流傳,他勤勤懇懇、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無私奉獻的精神在當地的教育戰線上得到了繼承!
??? 淚眼婆娑中,想不起用什么話來詮釋父親的一生是最恰當的,也許惟有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才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愿父親在另一個世界里安好!
任洪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