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放飛心情的季節,而風箏就是最好的載體。
風箏,又叫紙鳶,源于春秋時代。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但從隋唐開始,由于造紙業的進步,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人們在放風箏中擁抱春天,回歸自然。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為我們吟誦了許多趣味橫生的風箏詩篇。
唐代詩人高駢在《風箏》詩中寫道:“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 ”當時風箏上不僅裝有弦或笛,有時還把絢麗的彩燈帶到夜空,猶如“花雨陣灑仙凡路,紅燈遙映碧宵空”。而南宋大詩人陸游的“竹馬踉蹌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則以擬人的筆法細膩地刻畫了紙鳶在空中的風姿。
明朝時,放風箏已成為民間迎春的習俗活動。明代大畫家徐渭就是個風箏迷。他畫了大量的《風鳶圖》,并都有題詩,其中“江北江南低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春風自古無憑據,一伍騎夫弄笛兒”,便是當時放風箏熱鬧場景的真實寫照。
放風箏作為一種有趣的戶外活動,自然最受少年兒童的追捧。清代詩人高鼎在《村居》一詩中寫道:“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詩中生動地描繪了在春光明媚、楊柳飄飛的時節,放學歸來的兒童舒臂牽線、喜放風箏的場景,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清代孔尚任也有一首描寫兒童放風箏的詩:“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人人夸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 ”風箏放不上天,純真的兒童急得嗔怪老天,童趣盎然。清朝人軒治翁作的一首詩,則足以撩撥起人們對美好童年的回憶:“清池玉水繞山川,攜手伴友放紙鴛。楊柳輕指意欲醉,疑是夢境回童年。 ”
“鳶飛蝶舞喜翩翩,遠近隨心一線牽。如此時光如此地,春風送你上青天。 ”讓我們在這草長鶯飛,風和日麗的春光里,去親近自然,放飛風箏,放飛心情,放飛夢想。
□張輝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