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身是一種感情的寄托
身為一名紋身師,孫浩瑞也有自己的職業原則。 “18歲以下的我堅決不會做;用動物的血在身上紋的我堅決不做;紋身目的不明確的我堅決不做;想要一些暴力、反動的圖案我也堅決不做。我要做的,都是對紋身者有著特殊意義的,跟他息息相關的圖案。 ”除此之外,孫浩瑞還有一個與眾不同原則就是手腕以外、脖子以上等暴露位置的紋身也不會去做。 “紋身是自己喜歡的一種表達方式,紋在暴露的位置只能給人們一個錯誤的信息,讓人們產生誤解。可能剛開始的時候覺得很酷,一旦年齡大了可能就會后悔。 ”
關于紋身的圖案,孫浩瑞解釋道,“選擇紋身圖案應該選擇大氣的、有意義的,紋身將會跟隨你一輩子。社會本來就戴著有色眼鏡關注這一行業,選擇好的圖案、適當的文身位置不僅不會過時,還可以將好的一面展示給社會,慢慢被大眾接受。 ”
在孫浩瑞看來,紋身不應是所謂的“社會人”特有的那種東西,紋身應該是社會都能接受的藝術。“紋身是在人的身體上繪畫,與在布上、紙上繪畫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它是一個活著的藝術。另外,紋身也是一種感情的寄托,一種愛的表達方式,我們應當理性的去對待它。 ”
希望得到更多人理解
每個紋身者的紋身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意義,這對紋身師的技能提出了較高要求。構圖是否美觀、針法是否純熟、紋身的部位是否合理、肢體活動時紋身會有怎樣的一個圖案變化,這些都是紋身師需要考慮的范疇。
每一件紋身作品,從開始消毒、繪圖到刻完,都需要紋身師與顧客兩者之間很好地配合。除此之外,孫浩瑞對記者說,做紋身的過程其實還是其次的,與顧客之間心與心的交流與溝通,設計圖案所花費的精力才是最主要的。“每一位顧客來了之后,我都會先與他們溝通對圖案的要求,然后根據他們的要求創作出來初稿,最后與顧客反復溝通調整后制定出最終的定稿。 ”
紋身作為一種一次成型的藝術,要求紋身師在創作過程中不能有一絲的失誤。關于對未來的打算,孫浩瑞對記者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再用“有色”的眼光去看待紋身,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改變對紋身的看法。
□本報記者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