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版《樂陵縣志》記載:“千童城,秦始皇遷徐福將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萊不死之藥,筑此城以居之”。交代了千童城的由來,那么,千童城建在哪里?今人多以鹽山縣舊縣鎮為故千童城所在地,其實不然。
據考證,千童城在今樂陵境內
舊縣鎮,清同治版《鹽山縣志》載:“饒安,故縣有二,一是舊縣鎮,一是新縣鎮……案饒安齊故邑,千童城,秦時筑,其有兩城明矣。 ”就是說所謂的舊縣鎮、新縣鎮(今孟村縣南部新縣鎮),其實指的是舊饒安縣城和新饒安縣城所在地,何況舊縣鎮這里的饒安城,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建起的,而千童城,是秦代所筑,非常明顯是兩座城池。
也許有人認為是秦代的千童城建在了齊國饒安城的故址上了。 《續山東考古錄》記載:“漢志千童,靈帝改曰饒安……舊唐書亦稱移治千童城,則千童城當別一城矣。……魏刁遵墓志稱,葬于饒安城西南孝義里,其墓在舊縣西少南八里高家莊南,舊縣大寺佛座多魏齊時饒安人題名,舊縣為舊饒安縣無疑”。就是說東漢靈帝的時候,改千童縣為饒安縣,但是根據舊唐書記載,是將饒安縣的治所遷移到了千童城,這就說明千童城、饒安城不在一地。根據后來出土的北魏文物記載,舊縣鎮也的確是以前的饒安縣城。那么,千童城呢?
同治版《鹽山縣志》還載:“至樂陵縣西北有千童鄉,其邑志指為千童縣故城。 ”明確指出千童城在樂陵的故千童鄉。又《續山東考古錄》記載:“《寰宇記》引十三州志云,饒安東南二十里有童鄉亭,童鄉亭既在饒安東南,非千童故城,而何以今里計當在舊縣東南十二三里樂陵西北有千童鄉!或在樂陵境內也。紀要稱在滄州東北,鹽山志稱在其縣東北,寰宇記稱在無棣,一統志以為皆誤,是也。 ”意思是說按照漢代的《十三州志》記載,饒安城(今舊縣鎮)東南二十里處(今胡家街道辦駐地一帶)曾有個童鄉亭。童鄉亭的位置,恰好位于樂陵故千童鄉(明洪武十四年樂陵施行鄉圖之制,共設五鄉,即坊大、重合、千童、鬲津、順美——乾隆《樂陵縣志》),因此,樂陵千童鄉當為秦千童城所在地,至于其他志書里的說法,一統志認為都不對,這是正確的。至此可以明確,秦代千童城就位于今天的樂陵市胡家街道辦事處境內。
樂陵遍地棗樹,滿掛紅果,始皇以為仙境
有人追問,秦人為什么選擇這里建起千童城?這與樂陵遍地的棗樹有關。據《史記。秦始皇本記》記載,秦統一六國后,始皇帝共有三次來到山東半島,其中有兩次見到過徐福。第一次是始皇二十八年 (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瑯琊,留三月”其間,徐福等方士上書,說海中(指渤海)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有仙人居住,請求帶領童男女前往求見。秦始皇召見了徐福,并派遣徐福帶人帶物下海求藥。第二次是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年)在瑯琊再次見到徐福。徐福因為在八、九年的時間里花費了大量的錢財卻沒有完成使命,害怕受到懲罰,就編造說海中有大鮫擋著去路。始皇信以為真,就帶徐福一起乘船下海,從瑯邪向北行駛,命令隨從攜帶捕捉大魚的工具,并親自手持弓弩等候大魚的出現。到了之罘一帶果然見到大魚,并射殺了一條。然后,他們沿著山東半島北岸西行,到達渤海東岸今天的無棣一帶登陸。
當來到樂陵一帶,正值夏季,始皇看到遍地棗樹,棗樹上都掛滿了玉珠般的棗子,清新馥郁的棗香沁人心脾,登高遠眺,碧帳隨波接天外,無限氤氳入云霞。此情此景,在戮力求仙的始皇心中,無疑又是一處仙境,況且時人一直認為,小棗是仙人食物,這里自然是海中仙人時常光顧的地方。于是,秦始皇命徐福停留下來在此求仙。徐福一邊建城,一邊征集神仙的終極食物童男童女。待城池建起,徐福也征集了上千名孩童并“儲存”期間,此城遂名千童城了,而千童城所在的這片區域后來就成了秦朝的千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