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企業包圍村莊到森林擁抱城市
魯西北運河畔崛起萬畝生態林場
記者張海峰通訊員王建建姜玲燕
近年來,我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進生態修復、新舊動能轉換,推動園區環境由灰到綠,產業層次由低到高,城市功能由弱到強,居住環境由安居到宜居的跨越性轉變,老工業區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社會步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大眾日報》特此就我區實施生態修復工作的典型做法進行采訪報道,現轉載如下:
寒冬時節,記者到德州運河經濟開發區采訪,這個老工業區里,時不時映入眼簾的卻是冬季植樹造林的熱鬧場景。在德州市污泥處理廠北側,正在忙著整理土地的施工人員劉杰告訴記者,這個地塊大概有130畝,原來是廢棄廠房和建筑垃圾,“冬季種植落葉樹種適應期長,可提高成活率,到春季再種植常綠樹種。這里將種植白蠟、國槐、紅葉李等喬木7000余株,還有迎春、月季、鼠尾草等灌木和地被植物,共50多個品種。 ”
向東約七八百米的華能德州電廠生產區,南側正在建設一個生態濕地。項目負責人劉志山說,核心區占地670畝,包括已經搬遷的部分村莊,還拆除了很多散亂污小作坊和違章建筑。這里將挖溝引水,植樹種草,建設人工濕地,生物凈化周邊企業產生的工業中水,園內道路也采用“海綿城市”的做法,涵養水源,保護生態。
位于魯冀交界德州西部的運河經濟開發區成立于2002年。該區歷史上就是老工業區,化工、能源等傳統產業占比達到七成以上,區內有全國煤化工領軍企業華魯恒升和全省第二大煤電企業華能德州電廠,還有多家棉紡織、垃圾發電企業,以及裝備制造、倉儲物流等中小企業,環境壓力大。全區23個村居中還有6個村的群眾生活在工業區內,群眾改善人居環境呼聲高。
如何突圍? 2017年,德州市委、市政府結合《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對德州“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態功能區”的定位,要求運河經濟開發區轉變工作思路,合理布局,“以生態修復為總抓手”,全面啟動實施了總投資106億元的17類64個生態修復項目。其中總投資26億元的萬畝大運河生態林場規劃為“兩帶三區”,運河生態林帶和西陳溝生態林帶;西北防風林區、中部企業降塵林區和西南污處企業隔離林區。僅成方連片生態林場就超過7500畝,在交界地段、企業周邊見縫植綠。采取國有林場建設模式,運河經濟開發區負責拆遷騰空土地,市政府投資建設,上級林業部門和開發區合力推進,聘請專業綠化公司運作,養護期過后移交當地管理。
去年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召開后,在棚改等系列利好政策帶動下,生態林場建設明顯加快,所需土地來源,除通過城中村搬遷、拆違拆臨、土地流轉取得外,還對無法進行環保改造的40多家散亂污企業實施了關搬。目前大運河生態林場共種植法桐、側柏、白蠟等林木近30萬株,面積超過5000畝。在此基礎上啟動的西陳溝省級濕地公園項目以企業中水為主要水源,共種植喬灌木6.8萬株,清新靜謐的生態濕地已成為周邊群眾的休閑樂園;東八里生態濕地項目也正在加緊施工,明年初可基本建成。鐘辛莊村村民李希文說,原來村莊離著企業三四百米,一出門看到的是煙囪、高壓線、管道,現在規劃的新家離著企業有1.5公里,緊鄰運河景觀帶,周圍是碧水綠樹紅花,空氣也清新多了。
記者了解到,生態林場的建設正在促進當地企業綠色發展。運河經濟開發區順利通過省級化工園區認定,筑牢了500億級高端化工產業集群發展平臺;華魯恒升50萬噸/年乙二醇項目投產,130億元新材料項目列入省新舊動能轉換項目庫;華魯恒升、華能電廠、綠能電力等投資25.5億元實現超低排放。該區在今年工業銷售收入、利潤、稅收等指標均創歷史新高,增幅位于全市首位的同時,前三季度二氧化氮、PM10、PM2.5濃度三項指標同比改善幅度全市第一。
從德州市來看,不久前我省公布的前三季度德州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下降幅度、重污染天數減少幅度等“氣質”改善五項數據均居全省首位。德州運河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張釗介紹,林場建成后將形成居住區和企業之間的有效間隔,變企業包圍村莊為森林擁抱企業和城市。下一步將堅持發展經濟必優先考慮生態效益、謀劃城市建設必優先謀劃生態建設、改善民生必優先改善生態環境的工作思路,全力推進大運河生態林場和濕地水系建設,打造魯西北生態涵養區,提升綠色競爭力,進而探索一條老工業區新舊動能轉換、傳統產業升級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生態修復“兩帶三區”布局圖
▲建設中的東八里濕地
▲西陳溝生態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