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農業科學家,最重要的是要把成果寫在大地上。 ”
30多年來,歐陽竹長期堅守在試驗一線,在長期艱苦的野外科技工作中,他共發表研究論文70余篇,并先后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周光召基金農業獎、全國野外科技工作先進個人、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歐陽竹看來,有一個村支書頒發的獎卻最為珍貴。去年12月25日,禹城孝信儉三好禹城人頒獎典禮,歐陽竹從倫鎮袁莊村支部書記袁興波手中接過證書,袁興波的家人還為歐陽竹親手繡了十字繡,“天道酬勤”四個大字是對歐陽竹最大的褒獎。 “我接觸到了禹城這片土地,這里的人民 ,這片土地是我干事業的地方,我熱愛禹城。我現在很自豪地跟大家說,我就是禹城人!”頒獎現場,歐陽竹十分感動。
只有植根于農村,服務于農民,農業科技才能顯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2007年,中國科學院啟動了“耕地保育與持續高效現代農業試點工程”重大交叉項目,禹城站承擔了禹城試區的任務。面對黃河下游引黃灌溉區糧食生產存在的突出問題,歐陽竹帶領試驗站工作人員,探索建立了“四節一網”高產高效現代農業試驗示范區,形成了一套綜合配套技術和模式。所謂“四節”是節水、節能、節肥、節(農)藥,“一網”是農業信息服務網,這種新式農業耕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禹城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自2008年起,禹城市連續7年實現了平均畝產過1000公斤。禹城市樂農農機合作社社員袁興勇說:“有了歐陽老師的幫助,我們現在種糧也用上了高科技,節水又增產。 ”
每逢過年過節,當地農民都會用最質樸的方式表達對這些科學家的尊重。親手縫制的一副鞋墊,準備一瓶好酒、一頓好菜把最尊貴的客人請到家里來,成了當地百姓最高興的事。 “作為一名農業科學家,無論你發表多少高水平的論文,最重要的是要把成果寫在大地上,服務于國家和人民群眾!禹城是一個大舞臺,有這樣一個好的舞臺,我們可以在這里跟禹城的人民,一起奏響最美的樂章! ”
□本報通訊員李麗峰白聰聰